县区动态
涟水经济开发区: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奋进国家级
时间:2025-04-07  来源:淮安市商务局

涟水经济开发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挑大梁、当先锋、作贡献,以敢为争先的拼劲、务求实干的韧劲、只争朝夕的干劲,奋力向着 “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标迈进。

坚定重大项目攻坚,构建更具特色优势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招引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是提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实施招商选资质效提升行动。深入探索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等新途径、新路子,通过精心培育 “耐心资本”、打造一批场景机会清单。找准产业体系构建发力点。深入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 “两新一绿”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按照 “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思路,充分发挥捷泰、阿特斯、巨石、今世缘等龙头企业 “强磁”效应,推动关键细分领域突破与全产业链协同并进,着力招引以辅材为主的光伏和储能新能源企业、以玻纤为原料的巨石上下游企业,以及饮料、烘焙等配套企业,建立健全大中小、上下游企业协同共生、韧性强劲的产业链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科创企业外部引进和本土培育相结合,全面启动科技招商,围绕 “平台、企业、人才、项目”等科技创新要素,提升专精特新 “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成长企业等项目招引比例;大力推进现有科创企业扩容提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制度,壮大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加速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助推实体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力争2025年实现 “苏北第一,全省前十”目标,对全县经济贡献率超85%。

做强平台板块支撑,打造更加适应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载体空间。大平台、大载体是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我们将围绕打造 “宜居宜业美丽园区”,坚持以多规合一为抓手,加快项目用地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融合编制,探索 “片区开发+专项债”开发模式,高标准、一体化推进 “一区三园”四大平台建设。坚持 “要素跟着项目走”,着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扎实推进路网体系、电力保障、雨污管道等一系列基础工程建设,大力度开展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再盘整储备一批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全面保障重大项目 “拿地即开工”、科技型种子型中小项目进驻需要。深入实施 “科创载体引领赋能”计划,因地制宜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科创综合体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布局建设,加速创成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子,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抢抓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政策机遇,重点以中国巨石等龙头企业作为建设基础和合作纽带,聚焦发展复合新材料产业,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园等对外开放平台。加力提速园区城市功能更新,精准谋划实施一批集创业、休闲、娱乐、消费、餐饮、居住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配套,进一步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高品质现代化园区,以新载体大平台托举先进制造业崛起发展。

深化系统集成改革,探索更好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的 “路”与 “桥”。改革的目的是发展,而发展走到哪里,改革就要同步跟进到哪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要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引导地方政府主要职责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我们将紧扣《条例》要求,深入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出台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有关文件,持续优化 “涟快办、固定项目日、我来帮你忙”三大服务体系,切实打通前端招商和后端服务各环节。更深层次推进 “管委会+公司”模式的运作提升,加速招商公司实体化进程,科学理顺内设部门职责分工,厘清开发区与属地单位职责边界,推动管运效能实现从 “1+1>2”的加法跨越到 “乘数效应”。紧扣 “六能”要求,更大力度畅通人员“内外”循环、“上下”流动渠道,持续优化调整队伍年龄结构、提升年轻力量比重;用好用活正反 “双向”激励,强化常态考核、招商专项考核、及时奖惩、先进典型管理等工作机制,切实让项目实绩成为能上能下的 “风向标”、评先选优的 “指南针”、优绩优酬的 “基准线”。同时突出 “干什么学什么、想干什么学什么、学成什么干什么”,精心绘制人才培育路线图,深入实施学历提升、职称提高、能力提标 “三提”工程,充分释放 “人才第一资源”能量,着力打造具备 “懂产业、通项目、善服务、有激情”鲜明特质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