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类 | 体裁分类 | ||||
索 引 号 | 014290053/2024-00086 | 发布机构 | 淮安市商务局 | ||
文 号 | 淮商招商〔2024〕91号 | 公开日期 | 2024-07-25 | ||
文 号 | 淮商招商〔2024〕91号 | 公开日期 | 2024-07-25 | 失效日期 | |
名 称 | 对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32号建议的答复 | ||||
关 键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效说明 |
尊敬的郑娟代表:
您好!首先,对您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市商务局联合相关部门对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全市招商项目跨区域统筹配置机制的建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调研,现答复如下:
一、建立全市项目信息流转机制
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淮安市招商引资项目信息流转管理办法》,鼓励各县区(园区)围绕自身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对县区(园区)获取不符合当地产业定位或者无法落地的项目,由市招商办进行综合研判,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流转到合适县区(园区),项目成功落地后,对信息提供方在项目考核中进行双算。
二、打造全市产业生态
1. 深化产业研究。加强国家和省级产业政策研究,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组建市级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提升产业谋划的专业化水平。分析细分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布局,绘制行业头部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图谱,编制、更新“7+3”先进制造业集群招商指南,为全市产业招商提供基础保障。
2. 提升产业层次。围绕省“1650”产业体系,立足我市发展实际,重点发展“7+3”先进制造业集群,招大引强、强核补链,打造一批更具竞争力和辨识度的产业集群。推动各县区(园区)坚持量质并举,持续夯实产业基础,扩大产业规模,找准发展定位,彰显县域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品牌。推动市、县两级项目研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市级层面重点研判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县区层面重点研判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加强项目可行性、实效性等方面研判,72小时内出具研判意见,从源头上防范风险,提升项目落户成功率。
3. 拓展链主招商。聚焦培育壮大 “7+3” 重点产业链,精准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专精特新” 等企业,引进标志性、引领性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依托近两年落户我市的重特大项目,更大力度走进企业总部,推动利润再投,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带动上下游及配套企业落户,全力画好一张 “关系图”、引进一批关联企业、建好一条产业链。
三、强化要素保障
1. 统筹做好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充分发挥要素市级统筹库作用,按照增减挂钩、调剂底数、市级统筹、合理交易的原则,集中更多资源要素保障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建设。积极向“存量”要“空间”,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土地、闲置用地、低效用地等,继续储备一批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规范市级能耗指标统筹库建设和管理,通过节能技改、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能源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能耗指标空间,全力保障重大工业项目用能。建立市、县区排污总量指标两级储备库,实行月调度、季研判,切实提高环境要素使用效益。建立可再生能源项目清单,依规有序推进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形成的绿电或绿证优先保障重大工业项目。
2. 资金与政策支持。我们将优化调整考核指标,确保对各县区和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链招引项目的资金服务,协调各类产业基金,加强重点产业平台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力量。
3. 人才与技术支撑。组建招商小组,选派业务骨干和高层次人才充实招商一线,同时加强与在淮高校的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建立统筹推进机制
1. 健全重大项目会办机制。建立问题协调部门牵头机制,对一个项目涉及多个问题的,由主要问题部门牵头协调解决,其他相关部门紧密协同,切实提升问题办理效率。持续发挥党政亲商会、政企微信群的“连心桥”作用,优化“一企来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淮企小秘书”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淮安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及时解决企业所急所需所盼,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亲商安商服务环境。实行项目帮办会办服务评价“一事肯定”“一事否定”,持续激发干部敢为善为、担当作为,把更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2. 扩大“并联审+容缺办”审批服务机制。一是实施场景化、清单化管理,对工程建设全流程、拿地即开工、水电气信视、多评合一、数字化联合图审、多测合一6个场景实行“并联审”;通过“容缺办”清单化管理,对49个事项实行容缺受理,对34个事项实施容缺办理。二是重构审批流程,实施先受理办件,依承诺时限补齐材料后予以发证的“容缺受理”模式以及受理办件后,先予以发证,依承诺时限后补齐材料的“容缺办理”模式。三是加强数字化管理,构建可视化“并联审+容缺办”数据管理分析系统,实时更新各县区(园区)、市各涉改单位审批数据,有效监测“并联审+容缺办”审批质效。
3. 建立“拿地即开工”五大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拿地即开工”项目储备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项目储备库,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落地一批”的工作思路,动态滚动实施,将市级重点新建产业项目100%纳入储备库管理。二是建立“拿地即开工”要素保障机制,将省、市重特大项目纳入管理,全力保障省、市重特大项目合理用地需求、排污总量指标,优化能耗强度和总量控制管理,切实保障项目用能需求。三是建立“拿地即开工”快速审批机制,立足重特大项目开工前需求,实行“并联审+容缺办”快速审批服务机制,将重特大项目全流程审批控制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四是建立“拿地即开工”极简申报机制,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实行政府核发的55类证照119份电子证照材料全部免于申请人提交,有效降低重特大项目“拿地即开工”申报成本,提高企业办事便利度。五是建立“拿地即开工”全链代办机制,依托市县(区)镇三级代办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级“暖心淮 安心办”服务示范引领作用,释放县区代办服务品牌优势,为重特大项目提供全链条审批全覆盖服务。
淮安市商务局
2024 年 7 月 19 日
联 系 人:田森
联系电话:15005230504
抄 送:市人大人代联委,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