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类 | 体裁分类 | ||||
索 引 号 | 014290053/2025-00002 | 发布机构 | 淮安市商务局 | ||
文 号 | 淮商运〔2024〕137号 | 公开日期 | 2025-01-02 | ||
文 号 | 淮商运〔2024〕137号 | 公开日期 | 2025-01-02 | 失效日期 | |
名 称 | 市商务局等14部门关于印发《淮安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 ||||
关 键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效说明 |
各县区(园区)商务局、发改委、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文广旅游局、卫健委、市场监管局、体育局、统计局(部门):
现将《淮安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淮安市商务局 | 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淮安市教育局 | 淮安市民政局 |
淮安市财政局 | 淮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淮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淮安市交通运输局 |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淮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淮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淮安市体育局 |
淮安市统计局 |
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分行 2024年12月30日 |
淮安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4〕18号)和江苏省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动全市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持续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以下措施。
一、丰富文化娱乐消费内涵。扎实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文物背后故事。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润心之旅”运河水上旅游线路,高质量办好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文化旅游节,组织运河沿线等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来淮展示。支持改建提升博物馆、剧场、书店等优质文旅新空间,创新打造文博体验新场景,鼓励周恩来纪念馆、市博物馆等探索假日延时服务新机制,打造高品质临展专展。打造特色文旅演艺项目,支持西游乐园、洪泽湖景区等持续举办西游龙宫、洪泽湖畔等音乐节,主动承接戏剧节、艺术节、动漫节等活动。发展“小剧场+”新场景,创作打磨一批“小、精、特、美”的特色演艺节目和45分钟综合性演艺项目,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到2027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更趋完善,文艺人才和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发展壮大,“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品牌更加响亮。
二、促进旅游消费提质增效。丰富度假产品体系,推动天泉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里运河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老子山度假区全省排名进一步提升,支持河下古镇、御码头美食街区、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集餐饮、住宿、演艺等为一体的高品质旅游休闲街区。丰富夜间旅游消费,鼓励城市公园、休闲街区、重要商圈等推出更多夜演、夜宴、夜宿、夜游、夜购、夜娱、夜读等夜间消费产品。抓好“后备箱”周末经济,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移动便捷旅游支付服务,推动景区景点等重点文旅消费核心区及周边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各类商户实现智能POS终端或扫码设备全覆盖。到2027年,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6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700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5.2%,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地位更加凸显,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基本建成。
三、激发体育消费经济活力。打响“悦动淮安”品牌,办好淮安马拉松等国际体育赛事,承办全国蹦床青少年锦标赛、全国啦啦操联赛分站赛等国家级高水平赛事,支持清江浦区、淮安区、涟水县等举办全国射箭锦标赛、全国青年手球锦标赛、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等精品赛事,不断激发体育赛事经济新活力。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支持景区、商圈、综合体等举办“三大球”、健身气功、广场舞等群众运动赛事活动,鼓励举办体育舞蹈、飞盘、轮滑、街舞等时尚新兴类项目活动。促进“体育+”创新融合,新建、改建、扩建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提升景区内嵌入体育设施建设供给,积极指导县区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争创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荣誉称号;积极指导县区打造“体育旅游”线路,争取在省级以上平台宣传推介。到2027年,全市人均体育消费超过2400元,重大体育赛事溢出效益不断提升,体育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四、释放餐饮住宿消费潜力。持续提升淮安“世界美食之都”影响力,推进淮扬餐饮品质化发展,扩大餐饮消费份额。打造“美食街区”“乡镇名品”“味淮安”美食榜,聚焦龙虾、螺蛳、螃蟹等地标美食,举办美食促消费活动。鼓励知名餐饮品牌来淮开设首店、旗舰店,推出一批“世界美食之都”特色宴席和必吃菜品等。联合中国饭店协会制定《中国淮扬菜经典菜品制作标准(淮安)》《淮扬菜精致餐厅建设指南》,培育淮扬名菜、名点、名小吃、名厨、名店。支持住宿业融合发展,创新“住宿+旅游”“住宿+康养”“住宿+研学”等融合服务模式,培育创建一批中高端特色主题酒店和民宿。到2027年,“味淮安”美食榜上榜企业突破100家,全市餐饮营业额力争突破450亿元。
五、促进家政居住消费扩容。深化“淮嫂”家政品牌建设,推动家政、物业、家装消费服务提档升级,鼓励行业协会建立家政服务平台,推进家政服务机构标准化、专业化、数字化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家政服务员培训和职业经理人培训,做好家政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增强家政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素养。推广家政人员持证上门服务制度,推行电子版“居家上门服务证”,引导家政企业员工制发展。推动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推动物业服务向养老、家政、快递收发等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延伸,纳入“美好家园”评价标准。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实践,建立社区家政服务驿站,开展“加强物业管理,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到2027年,建成20个家政社区服务站,推广并办理10000张电子版家政人员居家上门服务证,推出一批融合型家政居住服务消费新场景。
六、完善养老服务消费体系。打造“安老淮上”养老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提高居家适老化水平。改造提升老年助餐点,以县区为单位实现老年助餐服务政策全覆盖。扩大基础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推动民营养老机构参与普惠养老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动态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落实新建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机制,用好超长期国债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材料和设施购置给予补贴,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空置场地新建、改扩建养老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对符合条件的普惠性养老机构项目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金融支持。到2027年,全市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养老服务设施更趋完善,全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七、着力增加托育服务供给。落实托育服务设施与新建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要求,结合城市更新工作加快补齐托育服务设施短板,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积极推行公建民营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普惠、多元、优质托育服务。支持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发展“1+N”托育服务模式,鼓励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或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为主体,对所辖区域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机构或服务点开展婴幼儿照护指导工作。强化“淮尚善育、安心托付”托育品牌内涵建设,广泛开展普惠托育服务宣传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每年举办科学育儿公益性指导100场次,切实提升家庭对托育服务的知晓率和认可度。鼓励县区(园区)发放托育服务体验券或消费券。落实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政策,基本实现“应享尽享”。到2027年,全市新增6个以上省级社区普惠托育点,可提供托育服务的幼儿园占比达40%以上。
八、鼓励医疗健康服务消费。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加快建设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医疗健康数据采集,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重复诊疗提醒、远程影像诊断、电子健康档案调阅等功能的务实应用。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利用富余资源开设护理院,建设五级中医馆,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确保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优质中医诊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服务。加快推进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建设,做好住养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到2027年,力争建成互联网医院16家。
九、推进教育培训服务消费。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学校结合我市特色产业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培训师资和人才供给。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落实准入审批、规范管理等要求,提高服务标准和水平。鼓励有需求的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适当引进“白名单”中的优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到2027年,与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优质、高位均衡发展,“学在淮安”品牌成色更足、底色更亮、辐射更广、影响更强。
十、支持绿色数字消费发展。以数智技术为支撑,培育各类应用场景,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转型升级。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聚焦品牌创新、数币智付、产品换新、AI赋能、数字惠民等领域,打造全新数字消费创新场景,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智慧物业等新型消费阵地,加快无人零售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布局。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开展以旧换新和旧物回收服务,深化家电、汽车、电子产品回收,持续扩大节能节水产品、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以及相关服务消费规模。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有机产品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等绿色低碳认证,开展盐化工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省级试点。到2027年,全市高质量耐用消费品市场份额显著增加,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全市网络零售额达500亿。
十一、优化交通服务消费体验。加快涟水国际机场航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客运航线,开通国际货运航线。拓展航空口岸功能,完善航空物流网络,加快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和9610跨境电商监管场地建设。加快快递物流行业智能化转型,积极推进邮政快递创新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深化“邮快合作”,持续畅通城乡寄递物流,打造村级物流服务站。推广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优化交通出行领域支付环境。到2027年,全市公共交通工具支持数字人民币应用,网约车订单合规率超95%,稳定运营交邮融合线路。
十二、创新打造服务消费场景。围绕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开展服务消费系列促消费活动。优化商业空间布局,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丰富淮安街区消费供给。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建设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丰富“夜经济”消费供给,打造淮安“夜经济”品牌。
十三、培育服务消费特色品牌。培育首店、首发经济,打造“首发淮安”品牌。支持服务业企业争创“江苏精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重点支持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等服务业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区域服务品牌。开展服务品牌宣传推广,组织重点企业参加“央视品牌强国工程”“中国品牌日”等重大品牌活动,持续放大品牌影响力。
十四、优化服务消费市场环境。开展民生领域广告整治,严厉查处涉及导向问题、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妨碍社会公共秩序等虚假违法广告,坚决维护广告宣传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假日消费监管,结合消费热点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广告监测排查,依法查处煽动过度消费、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维护节假日消费市场秩序。强化协同监管,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开展网络交易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维护网络经营者、消费者等多方主体合法权益。建立消费教育体验站,开展相关消费调查。
十五、强化服务消费政策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和示范试点,统筹消费领域财政资金精准支持重大项目、重要载体、重点行业建设与发展。支持高校推进服务业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设立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相关学科,落实服务业人才职称评审、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评价要求。鼓励引导我市银行机构加大服务消费领域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指导我市银行机构做好消费贷款和项目融资对接,重点加大对服务消费项目的金融支持。落实国家、省统计局服务消费统计监测制度,切实反映服务消费各领域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