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类 | 体裁分类 | ||||
索 引 号 | 014290053/2025-00012 | 发布机构 | 淮安市商务局 | ||
文 号 | 公开日期 | 2025-03-04 | |||
文 号 | 公开日期 | 2025-03-04 | 失效日期 | ||
名 称 | 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 ||||
关 键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效说明 |
2024年,全市商务系统矢志攀高比强、跨越赶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走在前列、勇争第一、多作贡献”要求,推动全市商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巩固开放型经济和消费运行回稳向好势头。
一、2024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聚焦招大引强,项目攻坚成效显著。全面完成项目招引“4833”目标,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7个,协议引资额45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37个、434亿元,其中重特大项目34个、工业项目806个。统筹推进有力有效。制定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成立5个驻外招商局和科技招商分局,定期召开工作专班、项目研判会议等,建立日跟踪、周动态、月简报工作机制,多次获市领导批示。招商活动务实高效。成功举办金洽会等系列招商活动,在基金招商、驻点招商、场景招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458个、增长16.5%,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央企投资项目占比超一半。自主招引成果丰硕。新签约、开工项目18个,协议引资额235.2亿元,位列市直部门第1。
二是精准专业服务,外贸外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06.8亿元,同比增长11.9%,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495.4亿元,增长24.9%,出口增速位列全省第2。“淮品出海”行动取得新突破。全年累计支持600余家次企业参加140场境内外展会,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89家,其中超5亿美元企业1家、超亿美元企业2家。市政府与信保江苏分公司签约,参保企业数量达557家,承保规模14.9亿美元、增长45.7%。全年对新兴市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分别增长33.5%、40.4%。外贸业态取得新成效。跨境电商综试区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综合考评第二档。出台《淮安市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建立完善“4+N”工作专班机制,跨境电商主体达450家。淮阴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取得积极成效,综保区通过招引龙头企业为我市食品产业的跨境出海树立标杆。海外投资规模取得新跃升。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对外实际投资额同比增长4倍,共创人造草坪获评全省本土跨国50强,镇淮集团承建的莱索托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实现我市国家级援外项目零突破。
三是深耕产业项目,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实际使用外资4.5亿美元,高技术实际使用外资占比全省第1。引资方式更加多元。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方式,涟水县新芳杰高科、盱眙县华光农业等实现债转股,洪泽区与香港光大控股合作设立总投资10亿元外资股权基金项目,全市制造业利用外资1.85亿美元,占比高于全省平均。外资项目更快推进。全年新设外资项目同比增长23.1%、增速全省第2,16个单体到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实现到账2.5亿美元,经开区和兴投资性公司等企业增资扩股到账1.4亿美元。助企服务更加优化。持续唱响全市外资企业调研服务“月季歌”品牌,举办“新意满淮 拥抱未来”全市外资台资企业发展交流会,芯声微电子获评省级外资研发中心,庆鼎电子、天鹏锂能等获批鼓励类项目进口设备退税资格、获评数量全省第1。
四是市县携手发力,消费潜力持续释放。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3.46亿元,同比增长5.1%,增幅位居全省第6。全市国内贸易额4598.27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Ⅲ类地区排名第2、全省第4。以旧换新带动明显。市、县区联动,发放汽车、家电、家装家居、电动自行车等资金4.3亿元,拉动消费约37.2亿元。“潮回收”小程序获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品牌活动亮点纷呈。精心举办“幸福满淮•安心消费”“幸福666”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800余场次,清江浦区连续两年举办“乐购清江浦”年货大集,淮阴区、盱眙县、涟水县发放汽车消费补贴,活动成效显著。持续擦亮“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打造8条美食街区,9家餐饮企业列入美团“必吃榜”。商业体系加快推进。打造2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培育韩泰轮胎、大华药业、华顶鞋业等7家企业获批省级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出台淮安老字号管理办法,3家企业获评省级老字号,5家企业入选市级老字号。
五是增强载体支撑,园区平台能级提升。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开发园区全面建立专业招商公司,经济一线人员占比提升至70%。聚焦主业活力更足。举办全市开发园区专题培训班、园区论坛、岗位大练兵等能力提升活动,自贸区联创区等载体平台能级全面提升,区域评估成果应用居全省第1。口岸功能不断完善。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淮安港成为马士基航运在全国内河首个开通CCA业务的港口,外贸集装箱首次突破10万标箱、达11.44万标箱,同比增长99.1%。
二、2025年主要指标安排
2025年全市商务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项目招引实现 “4155”目标:全年协议引资额超4000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1000个,新签约3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新签约科技型工业项目不少于500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以上。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聚焦招强引优,更高质量抓好招商选资。强化精明招商、精准选商,力争在项目招引量的扩张、质的提高和效的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一是突出“链”字抓重点。围绕“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各县区园区要结合产业实际,明确2-3个主导产业,分别组建一个产业链招商专班、确定一个功能园区、制作一份产业图谱、成立一个产业基金、整理一批产业政策、参加一系列专业会展、举办一系列招商活动、落地一批上下游项目,加速推进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二是突出“新”字提质效。持续打响“诚意满淮、共创未来”活动品牌,高质量办好金秋经贸洽谈会、淮河华商大会、台商论坛等“3+N”场招商活动,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专题对接,实现政府搭台、产业唱戏、板块竞技的成效。发挥“一号招商员”作用,打好以商引商、资本招商、展会招商、委托招商等“组合拳”,在重大项目落地、重点产业发展、重要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突出“实”字建机制。建立健全首谈首报机制、项目流转共享机制,不断完善项目跟踪机制,每半月通报一把手外出招商情况、每月组织专班专题研判入库项目,重点聚焦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高质会办、高效研判、高位推进,确保把信息变成意向、把意向变成签约、把签约变成实打实的项目。四是突出“专”字强队伍。进一步提升驻外招商局、科技招商分局和县区园区招商队伍的专业素养,构筑“每周编印产业发展快讯、每半月开设经济大讲堂、每季度开展招商实务培训”立体式培训网络,切实增强淮安招商“狼之队”的战斗力。
(二)聚焦扩容提质,更多渠道激发消费活力。打响“幸福满淮·安心消费”品牌,加快推进长三角北部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新推动消费扩容升级。一是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统筹国家、省、市资金,整合商家、银行、平台、商协会等资源,市县区、政银企举办“十城千场万店”、616购物嘉年华、乐购四季等主题促消费活动1000场以上,更好撬动汽车、家电家居、智能终端等消费。组织消费品以旧换新“四进”活动,各县区至少举办1场次以上消费品以旧换新一站式惠民集市。二是创新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创新发展首店、首发等新型消费,支持盒马鲜生落户淮安。围绕夜游、夜娱、夜食、夜演、夜购等不同维度,打造淮安区河下古镇、清江浦区御马头等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在吾悦广场、融创广场、万达广场、金湖苏宁易购广场等探索开设文创夜市、国潮夜市、非遗夜市。三是扩大服务消费供给。召开全市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大会。建立服务消费“1+N”政策体系,依托“幸福666”平台,全年开展36期“商旅文体健”服务消费主题活动。做好“旅游+、文娱+、体育+、美食+”系列文章,支持县区园区结合文旅资源、节庆特色打造2-3个深度融合的服务消费样板。四是打响“世界美食之都”品牌。强载体,支持盱眙尅街、淮阴区幸福城争创“江苏味道”省级美食街区,推出淮安美食榜单,打造10家小餐饮企业品质提升样板店试点。育队伍,培育新一代淮扬名厨,打响“淮嫂”厨娘品牌,提升淮扬菜烹饪技艺传承与创新。扩宣传,打造AI人工智能餐饮消费新场景,编制淮扬美食书册、美食地图,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推广淮扬美食文化。促保障,推动《淮安市淮扬菜传承发展促进条例》人大立法,发布《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示范餐厅建设指南》和《淮安淮扬菜经典菜肴操作规范》。
(三)聚焦培优育新,更实举措扩大外贸规模。深入推进“淮品出海”行动,在稳住传统市场的同时,更大力度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外贸稳中提质。一是稳住传统市场。建立重点外贸企业“127”运行监测和对美贸易快速响应机制,构建完善“政府+会展公司+企业”模式,加大出口信保覆盖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开拓新兴市场。按照全年贸易促进计划,加快落实出口海外仓“离境即退税、销售再核算”等贸易便利化新政,支持企业开拓东南亚、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提升中间品展会、新兴市场展会占比至50%以上。三是培育市场主体。研究制定国家和省稳外贸政策40条落实措施清单,重点瞄准“新三样”、显示面板等出口“爆款”和市重大产业项目,挖掘新增长点。主动链接项目“五新”管理机制,推动新投产项目加快转化形成外贸实绩,力争全年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150户以上、进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10户以上。四是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出台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开展“跨境电商+10个重点产业带”赋能行动,打造线上线下产业带展示选品中心,实体化运作公共服务中心,加快综保区1210及机场9610等重点项目落地达效。举办跨境电商人才技能大赛、供需对接等各类活动60场次以上,推动金湖跨境园区、淮安瀚唐孵化基地完善服务功能,支持汇金云谷、淮阴跨电产业园新招引入驻跨电企业20户以上。
(四)聚焦稳量提质,更大力度吸引外商投资。落实国家稳外资行动方案要求,围绕全市主导产业体系,加大境外招商力度,吸引外资参与强链补链延链。一是拓展外资方式。抢抓新版《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政策契机,加大全市5家上市企业对外宣介力度,吸引外资战略投资及并购。鼓励企业通过利润再投、资本(盈余)公积转增、债转股等扩大投资,增资扩股占比持续保持30%以上。持续拓展外资股权投资、外资投资性公司等外资新业态。二是开展境外招商。主动承接“跨国公司江苏行”活动。围绕有投资意向的项目、境外贸易伙伴、已落户企业上下游等,开展不少于5场境外小分队招商,支持淮安区等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开展境外驻点招商。发挥台资高地优势,聚焦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大陆台资密集区和台湾地区,聘请台湾客商代表在岛内开展委托招商。三是优化企业服务。持续打造外资企业“月季歌”服务品牌,每月开展外资企业走访调研服务,每季度举办银企对接会、发展交流会等专题活动1场以上。培育总部企业,力争新增1家外资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机构、1家外资研发中心。
(五)聚焦能级提升,更深层次建设开放平台。积极融入全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全方位扩大开放,全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全市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要点,指导开发区进一步深化人事薪酬、低效用地盘活、放权赋能等方面改革,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人员占比从70%提高到80%,开发区区域评估成果应用继续保持全省第1。争取全省开发区深化改革工作会议在淮召开,举办开发区“改革创新互评互学”、开发区建设示范培训班等活动。二是强化开放支撑作用。鼓励淮安经开区、涟水开发区积极探索规则、管理等方面制度型开放,争取全省先行先试。用足用好“一区两港”政策叠加优势,指导清江浦开发区依托黄码港争创省级RCEP国际合作园区,推动“省级开发区+综保区”区区联动,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分别占全市75%和90%以上。三是提升口岸便利化功能。推广多式联运,加密淮安至上海、宁波外贸集装箱铁海联运、河海联运航线。开通淮安-大阪全货机航线,打造对日跨境贸易区域集货中心,发挥空空联运吸引苏北、鲁南、豫西等区域货物在淮集聚,赋能本土美妆、电子信息、食品等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各县区要加大宣传,积极组织货源,切实为本地企业降本增效。
(六)聚焦提质增效,更快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以创建
国家级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为引领,着力健全城乡流通网络,推动传统商贸创新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一是实施商贸载体提升行动。以争创国家级省级试点为引领,指导清江浦、淮安区等规划改造城市步行街、商圈,争创省级商业步行街。健全县商网点、改造乡镇集市、补齐冷链物流短板,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下沉指导申报县域商业项目,支持资金争取苏北第一、全省前列。二是实施惠民便民利民行动。以办好为民实事为目标,新建成1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每个县区1个),办好10场“一刻钟便民体验活动”(每个县区1场),升级改造5个老旧农贸市场(清江浦区3个,洪泽区、金湖县各1个)。“一企一策”“一品一策”助力高沟酒、浦楼酱醋等55家“老字号”品牌焕发新活力。推广苏北废旧拆解、奥帆科技2家国家级再生资源企业典型经验做法,打造更多循环经济标杆企业。三是实施电商赋能发展行动。以数字经济赋能为抓手,出台全市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行动计划,举办第二届枢纽经济与电子商务大会和“新农人”直播大赛,招引电商龙头企业和服务机构入驻园区。淮安现代电子商务物流园强化与京东物流等方面深度合作,淮阴区电商服装业产业园对接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赋能传统产业,洪泽区、盱眙县等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扩大盱眙龙虾、洪泽大闸蟹等优质产品销售规模。
(七)聚焦本质安全,更严要求统筹商务领域发展与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要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科学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同步推进。一是抓好行业本质安全。深化商务领域治本攻坚行动,明确商贸行业安全生产责任,提升安全生产“四进”水平。聚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贯穿全年开展宣传培训、警示提醒、指导督促、联合监管,高标准完成省商务厅、市安委会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履行法定监管职责。落实商务领域“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任务,配合公安部门打击非法经营成品油行为,推动成品油高质量发展。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等行业监管。三是保障涉外利益安全。组织开展涉外商事、海外合规经营等法律服务10场以上,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双反”、保障措施、301调查等贸易壁垒,申请国际专利和国际品牌。完善备案核准、信息报告等全流程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监管。